通城县人社局:助企纾困 稳岗拓岗 千方百计稳住“民生之本”
今年以来,因受深三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响,我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冲击。县人社局按照中央、省、市、县的一揽子稳经济保民生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全力助企纾困,稳岗拓岗,结合我县实际,精准施策出台了一系列“降缓返补”政策、引聚人才举措、优化服务措施,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蓄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贡献了人社力量。
一、用足政策,稳住市场主体经济。一是全年为323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70.5万元;全县共计发放失业补助金359人次16.54万元;共计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92人36.6万元;发放符合留工培训补助企业 61家1127人补贴56.35万元;为符合条件的13家企业138名高校毕业生共计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3.8万元。二是严格执行降缓返补政策。2022年,工伤保险降费减征235万元,失业保险降费减征854万元。为符合政策的6家企业662名职工共计缓缴社会保险费37万元。
二、凝心聚力,助力企业引进人才。一是助企用工招聘月活动。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暖心活动”等专项招聘活动65场次。组织县内规模企业到全县11个乡镇、行政村开展送岗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彩页达7500份。通过“云上通城”举办企业招聘直播,已举办3场直播招聘,参与企业45家,提供岗位数2900个,通过抖音开展线上“直播带岗”,共发布32家企业用工信息,总浏览量达35.7万。鼓励企业参与“才聚荆楚、志在咸宁”、“咸宁引才专列” 华师、武大、兰州大学站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对年轻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发展机会,做到人尽其才,全方位留住人才。二是劳动者技能提升培训。支持鼓励瀛通、亚细亚、三赢兴等企业进行技能提升培训743人;支持平安电工、高新材料公司举办学徒制班2期,培训126人;开展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育婴师培训、种养殖技术培训、茶叶加工制造工、保安、电商网红、插花员培训等项目的技能培训47期5225人,其中企业岗前培训人数1003人(脱贫劳动力146人),就业技能培训4522人(脱贫劳动力963人)。三是稳岗稳就业政策落实。全年,全县企业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227人,发放奖补资金45.4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618人次,金额221.5万元,为88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029万元,发放9家小微企业创业贷款2230万元,新增创业1168人,带动就业4832人。四是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拨付大学生实习实训补贴金额48.58万元,其中脱贫大学生8人次,拨付2.64万元;拨付就业见习补贴63人25.77万元,其中脱贫大学生8人次,补贴金额3.07万元。招募“三支一扶”人员20名。五是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全年在全县185个行政村开发公益性岗位1134个,其中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555人,较2021年,开发总数和安置脱贫劳动力就业数分别增涨了179人和336人次,增涨率分别为18.8%、153.42%。同时协调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部门开发公益性岗位3200个,重点安置脱贫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三、优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全面实施职称评审“免跑即办”,有效解决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聚集带来的疫情防控风险。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为群众企业提供便捷服务。一是提供免费证照代办、政策咨询、待遇申领等服务。现今最快可以在1个工作日内网上异地代办营业执照和贷款申请。全年,共计办理营业执照218人次,受理人才公寓申请318人次,收集申报“大学生引进计划”生活补贴补助资料420人份。二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县人社局依申请和公共服务类政务服务事项321项可网办比例为100%,321个事项全程网办率达100%,可实现网上预审、受理、办结、发证。
四、依法行政,促进和谐劳动关系。打造金牌调解组织,持续推动全县劳动关系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引导争议当事人优先选择调解方式。针对争议开展“六快”的工作模式,及时解决劳动争议、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2022年,仲裁院负责人胡敏被省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评选为“湖北省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湖北平安电工科技股份公司被全国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授予“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