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就业局:“保姆式”服务助力返岗复工“加速度”
近来,咸宁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广泛开展“六大”活动,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六稳”和“六保”工作要求,积极发挥就业工作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找准企业复工复产、劳动力返岗务工的堵点、难点,采取系列举措,确保全市就业局势稳定,为全市经济发展积极作出贡献。
部门协力 当好信息摸底“引导员”
联合市扶贫部门报请市防指办印发《关于做好农村居民产业及就业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咸冠防指办〔2020〕81号)文件,对全市居民产业及务工信息进行统计分类。
及时引导组织县市区乡镇网格员、人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开通电话、微信等多种报名登记渠道,多渠道采集外出务工人员登记信息。
通过积极与用个人单位沟通协调,引导用人单位登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通“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用工对接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在线填报农村劳动力返岗需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保障农民工成规模、成批次安全有序返岗。疫情期间,采集全市务工者信息38.53万条。
精准对接 当好返岗复工“牵线人”
根据掌握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返岗需求,市人社部门积极与劳务输入地政府及人社部门、商会、用工企业沟通链接,通过致信致函、电话沟通、网上商洽等方式,积极争取输入地政府、用工企业的支持,为农村劳动力安排返岗计划,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返岗就业带来的影响。
根据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和数量规模,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制定一车一策运输方案,严格按照防疫要求办理相关手续,保障农村劳动力安全顺利返岗务工。
部门联动 当好返岗复工“护航者”
为切实保障农民工有序复工返岗,及时成立了人社部门牵头,公安、卫健、交通、各乡镇多部门配合的保障农民工返岗复工联动机制。
将务工地集中、出行时段相近的农村劳动力按照“成熟一批,输送一批”的原则,卫健部门审核健康状况、交通部门确定包车输送方案、各乡镇组织人员、人社部门对接用工企业。
多部门第一时间的高效协作,既保证了务工人员及时返岗复工,又保证了务工人员进场安全,给外出务工人员送上了“暖心宝”,给用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实现了疫情防控、就业增收“两不误”。
疫情期间,我市通过“点对点”向省外输送返乡外出务工人员30.08万人,人社部门组织“点对点”直达专车2616辆、高铁专列3趟,帮助近4.4万人安全有序返岗务工,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
创新思路 联屏互动身当“云主播”
由于疫情突发,今年线下招聘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咸宁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全体干部职工集思广益,创业工作思路,依托湖北省公共招聘网、“创业咸宁”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将传统线下招聘转为线上,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招聘模式。
通过在线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实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全覆盖,同时,求职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精准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实现“码”上就业。
3月28日、4月3日,咸宁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开展“春风行动”网络直播招聘会,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网络供需平台,有效的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问题。现场,咸宁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以“云主播”的身份与广大求职者联屏互动,现场解答系列就业优惠政策。
据悉,直播招聘会吸引了将近40万“云”网友,部分“云”网友通过现场与企业互动,通过双向选择,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
释放红利 落实政策当好“店小二”
为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序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切实帮助企业降低运行成本,咸宁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充分发挥工作职能,通过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面对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全市就业部门精准发力,与时间赛跑,一改过去的“企业找政策”变为现在的“政策找企业”。
今年,为全市500人以下的1955家中小微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4819万元,惠及职工9.36万人,为13家困难企业稳岗返还837万元,为疫情期间开工生产、配送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的企业为市直11家企业710名职工发放就业补贴142万元。
下一步,咸宁市劳动就业局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稳就业25条”,着力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强化就业服务,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