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民生幸福线 当好发展助推器 ——通城县 “合”“问”“创”让共同缔造走深走实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通城县人社局发挥行业职能,汇聚多方力量,坚持“合”“问”“创”三管齐下,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帮助解决群众房前屋后小事、办事出行难事,让共同缔造理念深入人心、共同缔造成果惠及基层群众。
汇聚多方力量,“合”出共建新思路。通城县人社局党组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重难点问题,转变角色定位,从“帮建”到“共建”,攥指成拳,形成共同缔造合力。一是加强党建融合。加强与社区党委、四个帮扶村村党支部的沟通联系,通过“联办主题党日、同上专题党课、共过政治生日”等形式,加强党建融合。县人社局6个基层党组织与所在社区建立共建关系,联办主题党日活动3次,开展共建活动20次,组织党员群众牵手25人次,形成了“组织互动、党群互助、发展共议”的长效机制。二是推进资源整合。县人社局发挥局属各职能单位平台、服务优势,融合社区人力、场地等资源,构建“县—社区—村”三级通办服务框架,打造“人社政务服务便民圈”,实现“家门口”办业务,用实际行动打通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五一、国庆”期间组织企业在街道、社区、乡镇共计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33场次,特别是为特殊困难群体、高校毕业未就业者提供预约办、上门办等服务,让群众办事更便捷。三是促进心灵契合。县人社局倡导党员干部结合岗位实际,深入基层开展“当一天社工、干一次农活、跟一次热线”换位体验活动,了解社区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换位体验群众面临的困难。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关键期,县人社局机关党员、社区干部和居民志愿者相互协作,工作在抗疫的第一线,奋斗在抗疫的最前沿。毫无怨言的完成各项抗疫任务,党员、群众在实践中建立了深厚感情。
尊重主体地位,“问”出群众新需求。通城县人社局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树牢群众观念,围绕基层所需、群众所盼,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一是坚持问计于民。局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沉浸式调查研讨,听取基层群众对人社工作的意见建议,把制约工作效能提升的难点堵点找出来,把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收集起来,形成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县人社局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领域收集意见建议20条,形成改进工作措施10项,有效提升了人社工作质效。二是主动问需于民。县人社局对接群众需求,变部门“端菜”为群众“点菜”,针对群众反映的个人参保证明等高频业务办理不方便、社保卡换代等问题,推行“人社+银行”经办模式,将高频人社服务事项与银行对接,联系银行把柜台设在人社服务大厅,实现群众“就近办”、“直接办”。三是全程问效于民。县人社局坚持效果共评听民声,变“自我总结”为“群众评议”,充分利用“好差评”评价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不断优化人社业务办事流程;发放调查问卷,对党员情况“一下三民”进行测评,听取群众对局属各单位单位参加疫情防控、文明创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和期待,形成改进措施,让共同缔造的效果可见可感。
锚定幸福航向,“创”出美好新生活。通城县人社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结合人社工作职能,深入基层,发动群众共建共管,促进共同缔造取得实效。一是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局党组成员深入四个帮扶村和驻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召开“屋场会”,共商乡村振兴大计;发挥“乡贤”引领作用,鼓励“能人”返乡创业,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二是共同着力联农带农。县人社局帮扶的大溪村联农带农带动118户221人,已达到省定带动脱贫户50%指标。大源村联农带农带动223户594人,带动脱贫户50.7%,已达到省定带动脱贫户50%指标。大坪村联农带农带动405户1911人,已超达省定带动脱贫户50%指标。守仙洞联农带农带动12户17人,带动脱贫户85%,已超达到省定带动脱贫户50%指标。同时针对各村产业发展需求及脱贫户农产品待点,局二级单位联合机关向村里将脱贫人员的农产口代销帮销,今年带货销货近10万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贡献。三是合力共创幸福家园。县人社局联合银城社区、四个帮扶村举办道德讲堂活动,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同时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局党员下沉到银城社区二网格柳堤十七巷30号,与社区干部协作,联系疏通了化粪池的堵塞;全体党员分十个小组,清洁了“两河四岸”的垃圾;分七个小组下沉到银城社区宣传严禁“中元节”在城区燃放鞭炮、焚烧纸钱,提倡鲜花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等文明祭祀方式。引导居民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变“你和我”为“我们”,和居民一起大力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共建和谐美好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