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人社局:聚焦引才留才 服务人才强县
2022年,通城县人社局人才服务工作紧紧围绕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宗旨,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服务体系,激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激励更多人才投身我县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建立以能力水平和业绩成果为导向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重点推行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实施人才服务“直通车”。一是组织开展企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充实基层队伍建设,解决当前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用人现实难题。2022年组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11场,先后为教育、卫生、农业以及乡镇事业单位招录高校毕业生327人;引进高层次人才36人,其中双一流大学本科14人,研究生22人。二是按照“分类管理、岗位设置、按岗聘任、竞争上岗”的原则,在2022年完成了全县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工作的基础上,会同有关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加大了岗位管理的力度。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聘任、调整(转岗)、认定、专技岗位晋级达2876人(次),其中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3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179人,特别是聘任教师中级以上职务1312人,有效解决了教师专技岗位结构性矛盾,提高了教师待遇,激发了教师工作热情。完成2021年度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技岗位、工勤岗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7600余人(次)。搭建人才建设“新高地”。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突出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把技术创新推广、专利发明创造、成果转化效益、产业发展贡献等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全面开展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服务工作,2022年,我们按照鄂政办发[2019]47号文件精神,为博士后基地搞好了相关服务工作。一是开展了博士后基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需求调查,涉及12个专业35人。二是为湖北平安电工材料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牵线搭桥,引进项目合作博士2人;签订联合申报合作协议1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用绝缘材料安全性和轻量化研究)。三是为湖北三嬴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邀请南方科技大学罗冰清博士来三嬴兴科技公司科研项目。四是促成了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供相关服务工作与武汉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陈洋博士担任湖北瀛通电子有限公司技术顾问。五是根据省市人才专题调研要求,撰写《关于引导人才流向基层一线的措施和建议》调研报告1份,得到市人社局肯定和好评。六是加大人才工作人力度,为2022年度通城县引进高层次人才35人召开了岗前培训会;为三嬴兴科技公司41名新入职双一流本科举行入职欢迎仪式;为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来通城考察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提供全程相关服务。七是组织博士后基地和相关企业赴兰州大学参加咸宁2022年“引才专列”活动;组织博士后基地和相关企业(瀛通电子、平安电工、三嬴科技)参加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推动人才评价“双贯通”。一是坚持“空岗申报、条件公开”,申报、评审事业单位职称。今年为事业单位申报、评审职称共330人(正高级4人,高级86人,中级39人,初级201人)。二是坚持“应评尽评、服务上门”及时评审申报企业职称,今年评审企业初级职称36人,申报中、高级职称11人。三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做好专家选拔、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我县事业单位共有高级职称836人,各类专家35人(44次),其中国务院津贴7人(次)、省政府津贴4人(次)、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4人(次)、省高层次人才工程2人(次)、市杰出人才1人(次)、市政府津贴11人(次)、市高层次人才工程15人(次),推荐评选基层奉献岗位10人。
二、用好用足人才政策,用心做好人才服务。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容错并重,树立激励创新、主动作为、宽容失败的鲜明导向,落实人才服务优惠政策,激励更多人才在我县干事创业。建立“人才家园”吸引人才。为打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理念,我县投资1亿元建设“人才家园”,人才家园共有三栋11层主体建筑,拥有人才公寓453套, 2021年3月8日顺利开园,目前吸引人才入住218人。落实“大学生引进计划”。县人社局分别在2020年11月和2022年3月在微信公号“通城人才”上第一时间公布“大学生人才引进计划”,对外公布我县“大学生人才引进计划”的申请条件、申请时间以及申请方式,将政策落到实处,2021年共帮助6家公司,补贴40名大学生,其中大专为13人,本科为25人,双一流本科为1人,硕士研究生为1人,共计放发10.75万元。2022年,共有8家公司,53名大学生申请大学生生活补贴,符合生活补贴申请条件的人数为36人,其中大专为12人,本科为21人,硕士研究生为3人;另外2021年符合条件2022年继续享受生活补贴有31人,有大专毕业11人,本科毕业19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人,共计67人,预计发放补贴为18.65万元。落实大学生见习政策。县人社局进一步推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针对招收毕业生较多的企事业单位,亲自上门进行政策宣传和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22年,全县共有24家就业见习基地,截止目前见习结束人员63人,补贴金额为25.77万元。另外还有38名大学生正在就业见习。加快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一是组织技能鉴定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到崇阳、赤壁、嘉鱼等周边县市学习交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理顺机构职能,起草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隽人社发[2022]18号文件),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三是加快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加大技能培训工作,新增培训机构3家。(宁通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通城城发尚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通城县微播炉职业培训学校)。四是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计开展培训103期(场)7473人,其中,举办保育员、育婴师、烹饪师等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班27期,培训人数达1271人次;联动组织开展联农带农实用技能培训专场培训,共13场1348人。
三、加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养新型实用人才。一是充分发挥技工院校、企业、社会评价机构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强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等用人单位为主体,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主要方式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全力支持引导各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申报企业类、技工学校类、社会类技能等级认定备案试点单位3家,完成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工作2家。其中,湖北三赢兴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了企业类技能等级认定备案,鄂南技工学校已完成了技工学校类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因省人社厅暂停社会类技能等级认定备案工作,湖北中腾智能科教职业培训学校未能完成备案工作。三是推动通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与鄂南技工学校以及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政校行企”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共55名学员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